三峽日報報道
春來老樹發新枝
——當陽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觀察之一

圖為三峽新材全機器人玻璃生產線。本報記者李風攝

本報記者曹陽尤蔓本報通訊員張勇王濤
早春三月,萬物復蘇。3月1日,位于當陽市區的湖北三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。
在浮法玻璃生產線末端,幾名工人分別操控著機械臂、堆垛機和叉車,將剛下線的汽車玻璃基片打包裝箱——其單價達86元/重量箱(50kg)。
去年,憑借這一拳頭產品,公司年產值達到15.4億元,同比增長28%。而在2016年以前,這一產品的售價最低只有42元/重量箱。
建材是當陽傳統四大支柱產業之一,三峽新材又是其龍頭老大。這個有著25年歷史的老企業,何以在環保要求越來越高、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大背景下實現“逆襲”增長?
“還是原來的廠房和家底,核心是觀念上的轉變,技術改造升級讓這棵老樹發了新枝。”公司總經理助理鄭濤告訴記者,環保風暴就是大浪淘沙,2013年以來,公司先后投資2.3億元,完成生產線環保工程建設和技改,讓公司在“大浪”中挺了過來。
2013年,全國玻璃產能擴張,行業競爭加劇,同時玻璃原材料價格上漲。這讓當時湖北玻璃行業唯一上市公司——三峽新材感受到“寒冬”的嚴酷,核心產品價格跌到42元/重量箱。
“在那樣的背景下,投入上億資金技改,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。”鄭濤說,雖然不是壯士斷腕,但技改的巨大投入帶來的轉型陣痛依然不小。
轉型,遲轉不如早轉,小轉不如大轉。作為湖北行業龍頭,必須抓技改、立標桿,從激烈的競爭中強力突圍。這在當時已經成為三峽新材上下的共識。
那時,湖北玻璃生產行業除塵脫硫、脫硝環保工藝還是一片空白。作為“第一個吃螃蟹”的企業,三峽新材內學浙江、外學德國,對各地濕法、干法、半干法等多種工藝進行優化論證,結合實際確定除塵脫硫工藝和選擇性催化還原法(SCR)脫硝工藝。
技改資金有缺口,用技術補上。三峽新材與技改實施方——江陰錦林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開展創造性合作。三峽新材承諾,錦林環保未來可將雙方共同探索的工藝標準推廣到別的企業,錦林環保則同意三峽新材先支付部分資金,技改見效后再支付剩余資金。
2015年8月底,企業5條生產線脫硫脫硝除塵設施運行穩定,粉塵、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。如今,一大批環保未達標的玻璃生產企業倒了下去,而三峽新材仍享受著技改持續釋放的紅利,產品質量等級遠超國標,成為中南地區汽車玻璃基片的主要供應商。